查看原文
其他

那个在家中跳楼坠亡的女局长,首先是一位母亲

咖啡侍应生 一杯咖啡 2021-12-06

用生命影响生命 ·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

公益心理科普自媒体团队招募:编辑|翻译|校对|美编


自我成长专刊

AC专栏


适合大众的心理书单(2020-2021版)

给专业人士的心理书单(2020-2021版)



作者 | Arthur Chen  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

简介:心理圈稀有性别男颜值高咨询师,长相年轻、内心成熟的代表人物。座右铭:惜时惜人。咨询小时数:3000小时,研究方向:职场心理、婚恋两性、身心疾病、朋辈心理辅导。近期关注:要事第一、正念减压、网络时代人际沟通。

编辑 | 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  

联系 | 一杯咖啡全媒体编辑部邮箱 coffeepr@qq.com



药监局,女局长,在家中跳楼坠亡……


把这样的信息放在一起,确实很容易引发网友的遐想,特别是药监局一直是中国国情之下的腐败“高危”部门。


所以,2021年1月11日,广西药监局55岁女局长文东旭跳楼自杀,便引发了诸多猜测。



然而,实际情况是,她刚刚大学毕业的儿子,在此前一日因为抑郁症自杀了。


这才是她悲痛欲绝,选择走上绝路的真实原因。


在为她们母子二人以及这个家庭的不幸感到惋惜的同时,我们又该从这起悲剧性事件以及围绕这一事件的舆论中反思什么?



我认为至少有三点:


1、人的身份是多元的,不要只看到一个人的职业属性。


2、优秀职业女性,并没有大家看到的那么坚强。


3、增强大众的危机干预意识,应该成为当下的重点任务。


我会分别详述这些观点:


01人的身份是多元的,不是只有职业属性


目前的媒体报道有一个趋势,比较喜欢关注当事人的“职业属性”。


当然,比较光鲜的职场背景和比较特殊的工作岗位,都是非常重要的属性,确实也更容易被人关注。


比如,同样的出轨,你隔壁邻居家的男女之事,肯定没有某猫总裁的男女之事吸引人。



但是,这个职业属性又和在他身上发生的事有什么关联呢?


一个人的身份其实是多元的,从来就不只是只有职业属性,因此也不能用职业属性去框定他们的言行。比如,在出轨这件事中,就是一个丈夫背叛了妻子,与他的职业身份其实是无关的。


然而,目前用一个人的“职业属性”去简单标签化的现象太过普遍。这是有问题的,也值得引起警惕。


这两天一样备受关注的女法官因为拒绝请托被刺死事件,各方也都在强化这位受害者的“职业属性”。


我并不是要重复“去标签化”的论点。虽然我一直很反感标签化,但是我也知道,不能高估人性,标签化始终是绝大多数人最快捷地认知陌生事物的方法。


只是,万不可乱贴标签。



比如,当你强化这位受害者“职业属性”的时候,这件事就变成加害者对法官这种职业有不满,所以恶意攻击之。


然而,实际上加害者是受害者的初中同学,是有一定社会往来的旧友。她为了完成这次行凶,甚至到受害者小区“潜伏”,做了几天的保洁,才找到机会下毒手。


这种往日的情分,以及如此周密的筹划,如果说只是出于对法官职业的敌意,是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的。而一个“昔日好友”因为对“旧闺蜜”弃自己于不顾的心生不满、因为她过得比自己好的心有妒忌,这种强大的报复心使然才更符合常识和人性的弱点。



因此,在这里,“职业属性”是其次,并不是第一位的属性。


搞清楚这点重要吗?


当然很重要!


如果把重点关注在“职业属性”上,我们就会关注为何这个职业会受到如此待遇、会发生这样的事。然而,这个归因是错误的,也很容易用错误的方式来应对,从而失去了检讨和解决真正问题的机会。


我看到不少言论就把检讨的重点放在如何捍卫“公平正义”上。


当然,这一点也没有什么大错,但是你即便解决了这个问题,也还是没有办法解决这种闺蜜之间的羡慕嫉妒恨带来的深层问题。


而下一次,可能职业属性又会换成“医生”、“护士”、“教师”,实质性的问题还是在那里,因为看不到所以未曾被重视,这才是更加悲剧的地方。


因此,我必须反复提醒:


你要贴标签也不是不可以,但是你一定要问问自己,你贴对标签了吗?



这位女局长的坠亡事件,也是如此。


很多人只看到了她光鲜亮丽的职场身份,却没有看到,在这一起悲剧事件中,实际上她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伦理属性,即是一位母亲。


作为一个母亲,面临儿子发生如此重大的事情,相信天底下其他母亲和她的心情是一样的,一样会心如刀绞,一样会悲从中来,一样会难以自已。


在这个时刻,如果你一定要贴标签,也先记住她的母亲身份。



她不是因为是局长才坠楼的,而是因为一位母亲承受不住悲痛而坠楼。


切勿因为其职业身份搞错了重点。


我们真正要关注的是如何帮助这样的母亲,这和她是什么职业其实没有什么关系,也不应该在她的职业上大做文章。


当然,在我们分析其他社会事件的同时,也请留意这点,否则你很容易得出南辕北辙的结论。


02优秀的职场女性,更容易因为家庭事故导致愧疚感


诚然,文局长是一位优秀的职业女性,在人们搞清楚她是因为儿子的不幸选择轻生之后,确实也有不少人开始放下“职业属性”的标签,开始关注她的“伦理属性”。我看到有人这样评价:


一个女性事业再成功,又怎样?到头来自己的儿子管不好,所有的成功都成为泡影了。


你每天忙活工作,这就是导致你儿子自杀的原因……


文局长儿子的抑郁到底是怎么回事,我不得而知,因此我不妄作揣测。斯人已逝,我们也没必要在这个时候做这样的恶语评断。


但是,这些评论倒是提醒了我,她的事业成功,在一定程度上确实助推了她的不幸结局:


1、优秀职场女性往往对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“降低”更为在意。


一个人的职业发展表现优异,也就意味着他对自己会有比较高的自我评价,同时这个人也往往比较关注自己的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。


特别是在中国,讲究“齐家治国”,即工作要搞好,家庭也要搞好。


而女性领导干部,家庭经营的怎样往往也是评判标准之一。


所以儿子跳楼自杀,即便有再多的个人因素,会成为对她自我评价和社会评价的一次重击,这会引发一个人强烈的羞耻感,而这种感觉会让人恨不得脱离地球的。



2、能够搞定其他事,就是搞不定孩子,会引发强烈的无能感。


优秀职场女性,特别是已经坐到她这个位置的人,不能用“呼风唤雨”形容的话,也已经是非常能干的人了。


特别在职场环境中,他们常常能够“hold住”一切艰难复杂的局面,这既是别人对他们的评价,也是他们自信和自尊的来源。


然而,这一切在儿子选择自杀之后化为泡影:


你那么有能耐,怎么搞不定自己的孩子,孩子还要去死?


即便别人不怎么说,他们也会这么想。而这样的信念会诱发一个人对自己产生无能感。


特别需要指出的是,药监局这样的部门,对于医学和药学知识的了解远超一般社会大众,是不会对抑郁症这样的常见疾病缺乏基本认知的。当然,对于抑郁症需要服用的精神类药物,也有着比一般社会大众更清楚的认识。


其他家庭的孩子因为抑郁症选择自杀,父母还能用“我又不懂”等作为宽慰自己的托词,但是这位局长恐怕没办法这么说了。而这又会加重她的无能感:


我即便是一个药监局长,我也救不了自己的孩子,我活着还干嘛呢?



3、事业女性容易对子女产生负疚感。


文局长是否关爱儿子,是否花了足够的时间给儿子,她的关爱与儿子自杀之间的关系,我们不得而知。


但是,我比较同意一些网友的“猜测”,不过角度另有不同。我认为这些“猜测”恐怕在文局长去世之前,是进入过她的脑海的:


因为她是事业型的女性,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之后,更容易陷入到内疚之中。


她们会更容易把自己的忙碌工作和孩子的自杀联系起来,从而深感自责:


因为自己花了更多的时间放在工作上,因此忽略了对于孩子的关心,没有及时发现孩子的心理异常……


在强大的冲击之下,当事人都会试图找原因,特别是找自己的原因,而事业型女性很容易找的原因(不管事实是否如此),便是自己是否过于关注工作,从而疏忽子女。


如果这种自责和内疚的感觉,一旦大到自己无法承受的境地,便很容易走极端。



因此,千万不要认为,优秀的职业女性因为在工作上事事都能搞定,所以面对家庭变故也一定能够坚强面对,这种“你别的事情都能坚强,怎么这件事过不去”的论调不仅无情,而且是完全搞错了方向,恰恰她们在事业上过于成功,所以面对家庭挫折可能会更加敏感和脆弱,也更加需要引起关注。


03有必要在全社会普及危机干预


当我们放下她是一个女局长的身份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刚刚失去成年孩子的老年母亲,看到的是一个遭遇信仰和人生意义双重打击的女性。


她遭遇的是切实的人生危机。


她作为母亲的悲痛心情可以理解,但是我们也要小心,要反对那种因为她是母亲,所以做这样极端的事情就是合理、是可以的评论。


实际上,她的悲剧本来是可以避免的。


我们真正该反思的是,在她遭遇如此大的冲击之下,我们该做些什么帮助她度过难关?


而像她这样的人,并不少。


2020年以来,全人类遭遇的这场疫情,其影响力远不止于对我们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交往产生影响,实际上更深远的影响是我们的心灵。


作为一位专业心理工作者,出于职业敏感和社会责任心,我在2020年2月就发出过警示,疫情受感染的人数,可能远远小于因为疫情导致心理问题的人数。有很多人可能可以幸运地躲过疫情或疫情带来的冲击,但是可能逃不开这场危机带来的心理冲击。



“你对人生所有的规划,抵不过命运一次不怀好意的安排”。


危机的类型可能是这样重要他人的突然离开,可能是其他的,但是可以预见的是,在这样重大的人类危机之下,其实每个人都可能面临一场甚至多场心理危机。


幸运的是,人类多灾多难的历史也足够漫长,而人类已经找到了一些应对这些心理危机的规律。


这在心理工作领域被称为“危机干预”。


危机干预就是针对在突发性事件之下,为了帮助人们度过心理难关而提出的一系列理念和操作。


对像文局长这样的人来说,真正需要的正是及时的心灵危机干预。



一个人一时之间承受过大的创伤,在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来化解这种创伤带来的冲击的情况下,是很容易选择激情自杀的,他们的自杀风险本来就很高。


因此,在面对身边人自杀这样的冲击性事件之后,一般我们需要这样提供“危机干预”:


1、对直面这场冲击当事人,如近亲属、关键朋友等,进行及时的心理辅导,共同处理这场危机事件。


自杀事件很容易诱发传染,如果不加干预,第二、第三起很容易跟着来……因此,介入速度要快,而且面要尽量铺得更开。


2、对受影响比较大的相关人士,进行24小时的贴身关怀。


这主要就是防止他们像文局长这样会一时间想不开。


一般来说:


1)在事件发生的一周内,要提供24小时的贴身保护,以免冲动行事。这时候吃住都要在一起,家中比较尖锐的物品、门窗等都要严格看管好,不要给他们独处的机会。


2)在事发之后的三个月内(特别严重的要在六个月内),也要重点关注他们的心理状态。如有必要,应提供定期的专业心理咨询,并且服用药物,以帮助他们度过这个艰难的时刻。



可惜的是,文局长并没有获得这样的支持。


要知道,这还是发生在有相关医学常识的工作环境和家庭环境中,可想而知在其他的社会大众的认知层面里,“危机干预”更是何等陌生的事物。


如果看得更加长远一些,文局长的儿子因为抑郁选择自杀,何尝不是可能欠缺了及时的危机干预所致?


危机干预没办法保证每个陷入困境的人都能重新爬起来,都能渡过难关,但是我们做过干预和完全不加干预肯定是两码事。


因此,在为文局长母子感到心痛的同时,我也想大声疾呼,到了高度重视危机干预的时候了,要把危机干预普及化作为一个重要任务来落实。


为了挽救更多生命,阻止这样的悲剧事件继续发生,我们不能再继续坐以待毙了!


END


都看到这里了,请动动手指给本文打个分


一杯咖啡读者调查时间


您还想看到“心理信息共享”、“社会热点”什么方面内容?或者,想看一杯咖啡编辑部推送关于其他什么方面、主题的文章?

也欢迎底部留言告诉我们(我们会保护您隐私,不会公开出来,请您放心留言。)
再推荐你几篇好文章拖延,其实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
郭敬明于正的道歉接龙,能否推动更多人正视道歉的力量?
担心身边人有心理困惑,用这7个问题提问不怕尴尬
“两头婚”冲上热搜,才知道有很多人还陷在不平等的婚姻中
生活的意义:自我实现是答案吗?
写给杨颖黄晓明:不必跟“插足”传闻较劲,他们并不是冲你来的

几个很可能适合你参加的活动

用生命影响生命 一杯咖啡活动组织和社群管理团队招新
中国性学会线上认证学分课:荷兰专家教你做好性教育

“不要浪费一场危机”|一杯咖啡重启系列·危机干预公益培训报名

按图画影视组要求,增加声优和戏精招募

一个深入认识自己的机会:专业心理测试“罗夏墨迹”公益申领

2020夏秋版:职业生涯发展有困惑?来一次专业平价的咨询



一杯咖啡会员社群加入攻略(2020最新版)

关注本公众号,回复【会员】,加入一杯咖啡会员社群


点击阅读原文,可了解:一杯咖啡会员5大社群


: .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,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,轻点两下取消在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